黄少卿:应对挑战的短期长期策略 发布时间:2025-05-13

政策解析

第一,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低于预期,反映了中央在权衡财政赤字和加大经济刺激力度方面的两难处境。经济学讲权衡取舍,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必须要做平衡。一个方面必须要加大力度,但是另一方面也要求稳字当头。因此,超长期国债的发行规模比市场预期略微低一点,显然政府是有自己的考量的。这也给了我们一个信号,不要把经济复苏完全寄托在政府的财政政策上面,我们要形成内生的经济活力,更要靠我们自己,大家要自己想办法,不但要用好中央政策,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都要考虑自己的突围之道。在年初一个会上,我在讲中国宏观经济时用了一句词“夜深千帐灯”,中国经济的突围不要仅靠“司令部”的一帐灯。其实,每一帐灯都要亮着,每一个人、每一家企业都要做好自己的突围。企业、家庭如何突围?我们要下足功夫。

第二,在适度的货币宽松政策方面,降息的工作需要加快。中国经济现在的增速虽然努力保持在5%,但既然当前经济增速、乃至潜在增长率已经明显下来了,中央不妨考虑把政策利率再降一降,否则,在目前的商业利率水平上,企业要盈利很难。

第三,汇率问题。“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已显疲软,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比如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可以从点稳定调整为区间稳定,如强调维持住7-7.5这一区间,比我们守7.3可能来得更加合适。一旦释放出这样的信号,实际意味着我们愿意让人民币汇率稳中略贬一点。现在关税加上来了,如果靠企业自己调价格来应对,难度太大。汇率作为一般价格工具,我们要用好,通过货币贬值让企业的压力减缓一点,这的的确确是我们应该要做的一个事情否则今年稳外需的难度会非常大。

关于提振消费

如何提振消费,我提出一个个人的建议:应该尽快向全体居民发放现金券或准现金券,这不是打折券,这种券在消费上等同于人民币、现金,它只是不能存到银行去,你只能花掉它。我觉得这是今年提振消费可以考虑的增量政策。

那么,这个现金券具体应该发放多大规模?我认为,从发放标准看,应该相当于给大家发放了一个十三薪,而对于贫困家庭或者相对收入低的家庭,应该相当于有十三薪、十四薪。大家可以推算出有几万亿。有人说,现在的财政赤字那么大,不方便进行这样的工作,其实没关系,可以通过特殊的超长期国债的发行,不让它进入财政赤字,而是在将来长期偿还,甚至可以发放无期限特殊国债,政府不需要偿还,而只需要每年付息。我想,这样的特殊国债一定会受到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青睐。

这里,我特别想强调的是,给全体国民发放现金券的政策与其说是财政政策,不如说是一个收入再分配的政策。当前,我们不应该再用刺激投资的方式来拉动经济增长了,从中国宏观经济杠杆率和经济增长率两条曲线关系来看,过于强调短期刺激投资的政策,实际并不利于长期经济的增长。

因此,在跨周期政策方面,中央提出了几点:包括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未来产业布局,还有重大基础技术改造以及现在要推人工智能+的行动方案、行动计划,后面肯定有进一步需要落实的措施。中央还强调,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校要更加贴近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需要,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等等。

总之,我特别要指出,要认识到中国经济当前的一些困难,尤其是消费不振,和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关系。过去,我们过于依赖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通过投资形成资本积累,通过资本量的增加实现经济增长。那么,在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上,这种增长模式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工资性收入占整个GDP的比重就会越来越低。不要忘了,中国的老百姓,即绝大部分人口是靠工资收入养活的。如果工资收入比重持续降低,赶不上GDP增长速度,那么,社会的消费水平自然是无法支撑一个更大规模的GDP的。明白了这个关系,就知道我们今天要从根本上解决消费不振的问题,就必须要改变经济增长模式。

所以,中央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强调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通过提高效率形成经济的持续发展动力,而不是靠资本量的堆积。这对于理解消费不振问题是非常关键的点,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也必须要把握住。

过去的发展模式下,实际上经济成长成果没有充分地让全体人民尤其是普通工薪阶层分享。这正是我提出要给大家发放现金券的原因。我希望政府通过这个调整,把我们本应该分享的收入一次性地还给全体社会,通过这样的调整,使得短期内消费提振起来。当然,要想维持持续的消费活力,那必须靠中国经济转到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上去。如果中国变成一个真正依靠效率提升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体,在这种增长模式下,正如中央所说的那样,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经济增长的成果有更大的获得感,那么,消费乃至整个内需的持续扩张将完全不成为问题。


关于推进全面改革

我把全面改革的三个重要方面提出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加紧社会主义福利制度建设。这里面,每一个方面都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值得讨论。希望我们做好这三件事情,通过全面的改革让中国形成法治环境下的市场经济体制,让中国真正成为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我想,这才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行稳致远的根本所在。


Baidu
map